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3:09 点击次数:90
上周我跟着科室主任去开季度医疗质量会,本来以为又要跟以前一样—左手举着录音笔,右手在笔记本上画歪歪扭扭的关键词,散会了还得熬俩小时,把“咱们外科那几个伤口感染的案子得重点盯”这种口语掰成专业话术,再把各个发言人的话捋出结构。结果刚坐下来,旁边的护士小夏戳了戳我胳膊,塞给我个小程序码:“试试这个听脑AI,你等下绝对不用加班。”
我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扫了码,刚点进“开始录音”,主任的声音就飘过来:“三季度全院手术并发症率从5.2%降到2.1%,主要是外科系统落实了‘术前抗菌药物规范使用’的要求。”我盯着手机屏幕,文字居然同步跳出来了—不是那种慢半拍的延迟,是主任刚说完“2.1%”,屏幕上就跟着出现“李建国主任:三季度全院手术并发症率从5.2%降至2.1%,核心驱动因素为外科系统落实术前抗菌药物规范使用要求”,甚至连“李建国主任”的发言人标签都自动标好了。
我当时差点笑出声—以前我记纪要,最怕分不清谁在说,经常把“张主任说的护理流程”写成“王主任”,回头还要一个个核对录音。结果这次倒好,听脑AI像长了“耳朵”似的,自动把每个发言的人对上号,哪怕会议室里有五六个医生同时插话,也能准确分开“陈护士长(护理部)”“赵医生(内科)”的内容。
更绝的是散会时,我随手点了下“生成智能纪要”,原本密密麻麻的对话文字,瞬间变成了结构化的专业文档:一级标题是“一、三季度核心医疗指标完成情况”“二、四季度重点改进项目”,二级点把“咱们骨科的术后康复训练得加派人手”转成“骨科术后康复治疗需强化人力配置”,把“急诊科那几个夜间分诊的漏诊案例得好好复盘”改成“急诊科夜间分诊漏诊案例需开展 root cause analysis(根本原因分析)”—简直像我科室里最严谨的质控护士帮我改的,连专业术语都没出错。
展开剩余74%我盯着屏幕愣了三秒,小夏凑过来笑:“怎么样?我上周整理护理部的会,本来以为要熬到十点,结果用这个两分钟就搞定了,还被护士长夸‘纪要写得比以前专业十倍’。”
后来我才慢慢摸透它的“厉害”—不是简单的“录音转文字”,是真的懂医疗场景的“智能助手”。比如上星期的多学科会诊,神经内科的王教授带了个日本进修医生,渡边医生用日语讲“患者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达到70%,需结合灌注成像评估脑血流”,我本来想掏翻译软件,结果听脑AI直接把日语转成了中文,还贴心标了“渡边医生(日语)”;等会诊结束,我又点了下“翻译为英文”,直接把纪要发给了国际部的同事—要知道以前遇到这种跨语言会诊,我得先找翻译公司,再整理成英文,至少得花半天,现在十分钟搞定。
还有一次,主任散会时说了句“下周把那几个院感案例的整改报告交上来”,我当时光顾着跟护士对接病人情况,忘了记 deadline。结果晚上打开听脑AI的“待办事项”栏,居然自动把“下周三前提交院感案例整改报告(李主任)”列出来了—它居然能从口语里提炼出“时间+任务+责任人”,比我自己的脑子还灵光。
要说最打动我的,是它“能扛住医院复杂环境”的硬实力。上周我在门诊楼会议室开护理流程会,外面有护士推治疗车的声音,还有患者家属的说话声,我本来担心录音会杂,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干干净净,连主任说的“要加强病房消毒的‘终末处理’”都没漏。后来问了客服才知道,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—主麦专门收人声,副麦抓周围的噪音,算法再智能消掉,难怪连走廊的推车声都“过滤”了。
还有次我坐在会议室最后排,主任的声音有点小,结果手机屏幕上的文字还是清清楚楚的—客服说这是“动态增益调节”,能实时监测声音大小,自动调收音灵敏度,不用我手动调音量,太懂我们这种“开会总坐后排”的人了。
最绝的是AI问答功能。上星期整理病例讨论纪要时,我突然想不起来“张医生说的‘加速康复外科(ERAS)路径优化’具体提了哪些措施”,直接在听脑AI里输入问题,它居然从30分钟的录音里精准摘出张医生的那段话,还总结了三点:“1. 术前2小时口服碳水化合物;2. 术后6小时早期下床活动;3. 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”—比我自己翻录音快一百倍!
现在我已经把听脑AI塞给了科里所有同事,尤其是经常开会诊的老教授—李教授有严重的老花眼,以前开学术会得戴两层眼镜记笔记,现在直接用听脑AI,手机屏幕上的文字大,还能自动标重点,他说“这工具比我助理还贴心”;还有我们科的实习护士,再也不用因为“整理护理部的会纪要”熬到半夜了,省下来的时间刚好能多跟带教老师学扎针。
说实话,做医疗的人最懂“时间金贵”—我们的时间得花在查病房、写病历、跟患者沟通上,不是花在“把口语掰成书面语”“翻录音核对手写笔记”这种杂活上。听脑AI最厉害的地方,是把“整理纪要”这个“隐形负担”直接“抹掉”了:以前要2小时的活,现在2分钟搞定;以前得改三遍的口语化内容,现在一键转成专业文档;以前跨语言会诊得找翻译,现在直接“秒转”。
我最近还发现个“隐藏技巧”—开会前先把参会人的名字提前录入,比如“李建国(主任)”“王芳(护理部)”,这样转写的时候直接对应发言人,不用后期改;还有“关键词提醒”,把“手术安全”“院感控制”“ERAS”这些医疗高频词设成重点,转写的时候会标红,找重点特别快!
昨天跟药剂科的朋友聊天,她跟我说“你们科用的那工具,我们科也在用,上次整理药事管理会的纪要,把‘头孢曲松钠的皮试规范’自动标成了重点,省得我再翻药典核对”—你看,连药剂科这种“对术语准确性要求极高”的部门都能用,足以说明它有多靠谱。
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一次跟患者家属的沟通。上周有个老年患者的儿子从美国回来,想了解父亲的手术方案,我把手术讨论的纪要用听脑AI翻译成英文,直接发给了他—以前得找国际部的翻译,至少得等半天,现在十分钟就搞定了,患者家属特别感动,说“你们医院的效率真高”。
现在我有时候会想,以后听脑AI要是能跟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连起来,直接把会诊纪要导入病历;或者跟OA系统对接,自动把待办事项推送到医生的工作台上,那得省多少事啊—不过就算现在这样,已经够“救急”了。
那天跟小夏一起吃午饭,她跟我说“你知道吗?上次我用听脑AI整理护理部的会,护士长看了纪要,还以为我请了秘书”—我笑着说“哪是秘书,是‘AI助手’啊”。
真的,作为一个天天跟“会议、纪要、术语”打交道的医护人员,能遇到这么懂我们需求的工具,太幸运了。要是你也经常开医院的会、整理会诊纪要,真的得试试这个听脑AI—不是我夸张,它能帮你把“加班整理文字”的时间,全还给“陪病人”的时间。
发布于:重庆市